古琴是中國古老的漢族彈撥樂器,已有3000多年歷史,其音色深沉、音域寬廣,自古以來便被許多文人雅士視為君子養心修德的重要樂器和藝術載體。自古琴被列入第二批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來,其保護與傳承問題備受關注。古琴音樂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具有理論價值、文化價值、實踐價值,是一個涉及文化遺產學、音樂學、社會學、教育學等多學科的復雜課題,要處理好技藝傳承與文化傳承的關系,找準保護與傳承的平衡點。
提升價值認同,打造傳承生態
古琴音樂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構成和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傳承和保護早已超越音樂本身,更重要的是一種文化、精神、審美的傳承。因此,要以多主體協同、多手段并舉,做好文化保護與傳承。
政府層面。伴隨古琴藝術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中國建立四級非遺名錄體系后,各地政府積極推進地方古琴藝術的申遺與保護工作,致力于提升廣大群眾對古琴藝術的思想重視和藝術認同。如廣東省2021年修訂《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明確古琴等非遺代表性項目的“傳承人責任制”。政府一系列保護機制和傳播手段,在提升廣大市民對嶺南派古琴藝術的價值認同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代表性傳承人層面。在傳統師徒制傳承基礎上逐步融入現代教育體系,構建師徒傳承與教育普及的多元化傳承機制。例如,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天津音樂學院、廣東第二師范學院等多所高校開設了古琴專業。同時,行業專家、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如龔一、李祥霆)、民間琴社(如“鈞天坊”“西湖琴社”),正在逐步構建起多維立體的傳承網絡和傳承體系,為古琴藝術的深層次傳承打造了良好的文化生態。
社會層面。充分依托紀念日、節慶活動、誕辰日等開展古琴音樂文化活動、藝術交流活動、古琴賽事活動等,逐步提升古琴音樂文化的影響力與覆蓋面。
跨界融合層面。各文化主體應更多探索融合、創新、跨界發展的新模式,以滿足廣大受眾的多元需求,進一步繁榮古琴音樂文化。例如,“古琴+舞蹈”“古琴+電子音樂”“古琴+地方戲曲”“古琴+詩歌”“古琴+鋼琴”等跨界融合發展模式,在提升藝術豐富性的同時,有助于推動古琴音樂文化的現代化發展。
構建保護框架,系統推進傳承
古琴音樂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常態化長效化推進,除了需要重視新活力、新群體的注入外,更應注重對古琴音樂文化深層次的文化素養、人文情懷以及“琴技”“琴道”“琴德”等的關注,真正構建起扎根傳統文化與精神實質的高質量傳播模式。
構建“人—技—境”三位一體保護框架。“人”的維度,注重傳承梯隊搭建。代表性傳承人層面,通過強化政策支持和經費保障,設立專項基金扶持古琴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與后備青年琴人。完善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考核機制,將技藝水平、傳承能力、創新轉化能力等納入考核評估范疇內,健全知識產權保障機制和數字化保護機制,并逐步建立傳承績效考核評估和代表性傳承人待遇保障機制。社會各界暢通古琴技藝工匠職業發展通路,鼓勵代表性傳承人開設非遺古琴展館、古琴藝術工坊、古琴體驗工作室,進一步擴充傳承梯隊。推動“非遺進校園”,鼓勵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以專職、兼職等方式參與大中小學古琴課程知識的教授與藝術推廣。
“技”的維度,推動傳統古琴與時俱進。針對古琴音樂文化中的特殊琴技,應通過引入動態捕捉技術以及先進的圖像處理與識別技術,對古琴技師的手部動作、力度變化等進行數字記錄,將其轉化為三維動態數據存儲于專門的琴技數字資源庫,為后期琴技傳播提供支持。不斷創新古琴音樂文化產品,例如滲透古琴元素的游戲作品《原神》、古琴音樂作品《武俠三部曲》等,還可繼續探索古琴音樂電影、古琴專題紀錄片、古琴戲劇等多種文化產品,以充分滿足廣大文化受眾的多元精神文化需求。
“境”的維度,重構文化空間,重修歷史琴派活動場所。古琴活動場所的重建,對展示古琴形象、展示古琴特色、講好古琴故事發揮著重要作用。南京金陵派在南京陸續修筑而成的古琴社(館)、青衫琴堂等以及杭州“西湖琴社”復建的“月輪山房”,都對擴大古琴音樂文化供給具有明顯促進作用。
依托科技賦能,彰顯藝術魅力
新興科技的高效賦能,不僅可以助力古琴音樂文化的傳承,還可充分迎合新時代廣大受眾對新技術、新體驗、新平臺的獵奇心理,調動廣大受眾對古琴音樂文化的傳承熱情和學習自覺。
與其他樂譜相比,古琴譜沒有音符的記錄,更多靠減字譜拼湊而成。同時,音符、節奏等的生成過程也都是靠人工,效率極低。因此,依托AI賦能,實現對古琴譜的智能打譜和創新譜曲,不僅可以提升打譜效率,同時對非遺傳承具有明顯的正向促進作用。例如,清華大學開發的“九霄AI古琴”,實現古譜自動譯譜與風格模擬,以及曾為央視春晚《只此青綠》配奏的王悠荻與其合作者魏冰共同進行了“用AI打譜3000余首古琴譜”的課題研究和大膽創新。將數字科技與傳統古琴音樂文化相結合,開發特色數字藏品。中國郵政攜手“守仁·仁德系列”古琴,開發出的全國首發限量款數字古琴盲盒,既具收藏價值,又可滿足藏家隨時隨地聆聽美妙琴音的需求。利用VR+4K+全息技術等,創設多元應用場景,包括山水田園場景、課堂教學場景、沉浸式演出場景,使廣大受眾能夠沉浸感受古琴帶來的雅致、清悠。
(作者為廣東第二師范學院音樂學院副教授;本文系廣東省教育廳課題“文化地理學視角下嶺南派古琴院校式傳承創新研究” 〈編號:2024WTSCX159〉和廣東第二師范學院音樂學院“嶺南優秀傳統音樂文化研究中心”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