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第一資源,在加快建設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的樞紐,是基礎研究的主力軍、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主陣地。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人才工作發表一系列重要論述為做好新時代人才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當前,高校在科研人才“引育留用”等領域面臨引進方式、評價機制、發展支持等多維度挑戰,制約了人才隊伍水平提升。為充分發揮高校在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深入做好新時代高校人才工作,應進一步堅持黨對高校人才工作的全面領導,不斷創新人才引進機制,堅持全方位培養和用好人才,深化人才評價機制改革,營造識才愛才敬才用才氛圍,促進高校人才創新創造活力持續迸發。
創新人才引進舉措
拓展引才渠道,做到聚才廣攬博用。一是探索多元化引才方式。充分利用“互聯網+”,構建線上線下一體化的引才平臺。推行“柔性引才”策略,將“靈活引智”與“全職留人”相結合,采用兼職、顧問、項目合作等系列方式,將引進戰略科學家和頂尖人才作為高校人才隊伍建設的重大任務。二是強化精準引才策略。緊密圍繞高校學科建設規劃和發展戰略,突出“高精尖缺”導向,針對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重點引進具有跨學科背景和創新能力的人才;針對優勢學科,注重引進學科領軍人才和學術帶頭人,探索團隊引才。三是深化國際交流與合作。通過高端學術會議、中外合作辦學項目、訪問學者等形式廣泛聚攬優秀人才,借助舉辦海內外高層次人才招聘宣講會、國際青年學者論壇等形式與目標人才緊密接觸,精準引才。支持優秀人才赴海內外高水平大學和科研機構交流、赴國際學術組織任職,不斷提升學校美譽度與影響力。四是優化人才來華留華工作環境。明確人才認定標準,精簡申請流程,聚合社會各界優勢資源,根據人才的實際需求,完善服務保障,在為人才提供全方位服務的同時,優化語言培訓等個性化措施。
健全人才培育模式
培養人才、團結人才、引領人才、成就人才,是我國人才工作的光榮傳統和寶貴經驗。一是發揮黨的思想政治優勢。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引育留用”全過程,增強廣大人才的政治認同感和向心力,引導其自覺將個人科研工作與國家發展戰略緊密結合,激勵他們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貢獻聰明才智。二是加大青年人才培養力度。設立青年人才專項基金,支持開展原創性研究和前沿探索,鼓勵青年人才積極參與國內外學術交流,拓寬視野。探索對青年人才的導師制培養,在科研選題、項目申報、教育教學、論文寫作等方面給予全方位指導。三是推進分層分類培育。如,選派骨干人才到海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機構訪學交流,注重提升其團隊領導力和國際知名度,鼓勵學科領軍人才開展戰略性、前瞻性研究,承擔重大科研項目,拓展學科發展方向。四是重視學科交叉和工程實踐能力培養。通過學科交叉中心等各類新型科研平臺,為相關學科領域人才提供更多的學習和交流機會,加強與行業企業聯動,鼓勵開展跨學科研究,探索新的研究領域和應用方向。
優化人才服務機制
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理念,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人才服務保障體系,解決人才后顧之憂。一是探索建立“一站式”人才服務平臺。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服務效率,通過設立專門的人才服務窗口、線上服務流程,集中辦理人才引進、職稱評審、科研立項等相關手續。二是完善生活保障服務。為新引進人才提供住房補貼、子女入學、醫療保健等方面的優惠政策,定期組織人才座談會等交流活動,了解人才的現實需求和困難,及時解決他們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增強人才的歸屬感和獲得感。三是營造良好人才生態環境。加強學術道德建設,倡導自由探索、勇于創新的學術精神,規范學術行為,嚴厲打擊學術不端,維護學術誠信和學術尊嚴,營造風清氣正的學術氛圍。鼓勵積極向上、團結協作的校園文化,打造舒適、便捷、富有文化底蘊的校園空間,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條件。
完善人才評價體系
人才評價是人才隊伍建設和發展的指揮棒和助推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快建立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形成并實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潛心研究和創新的評價體系。一是堅持分類評價原則。立足學科發展需要和人才成長規律,健全差異化評價標準,對于基礎研究人才,注重其原始創新能力,鼓勵發表高質量學術成果;對于應用研究人才,注重其成果轉化能力,鼓勵開展產學研合作;對于教學型人才,注重其教學質量,鼓勵開展教學改革和創新。二是完善綜合評價體系。除科研成果外,還應綜合考核教學業績、社會服務、團隊協作等表現,全面、客觀、公正地評價人才。引入同行評議、學生評價等多種評價方式,加強對評價結果的運用,作為職稱評聘、績效獎勵和資源配置的重要依據。三是建立容錯機制。引導人才大膽拼搏、大膽創新,建立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機制,更好地為人才減負。
廣大高校肩負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與國際交流合作等重要職責,應主動擔當、積極作為,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為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貢獻力量,為推動我國從人才大國邁向人才強國提供堅實支撐。
(作者單位: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人事處;本文系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專題項目〈項目號:2021SJB0230〉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