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網訊 3月21日,江蘇省社科聯在揚州舉行江蘇省社科專家基層行暨江蘇省社科應用研究精品工程課題管理調研座談會。
會議現場(本網記者吳楠/攝)
揚州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蔣乃華提出,全省社科系統特別是高校系統要在江蘇省社科聯的指導下,進一步增強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以更務實的舉措,更扎實的作風,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譜寫“強富美高”新江蘇現代化建設新篇章。
江蘇省社科聯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張新科提出,推進人文社科研究發展要從以下四方面優化課題管理機制:一是從“大水漫灌”向精準施策轉變,結合學校實際,優化集成創新管理體系;二是從“被動接單”向主動服務轉變,加強與各方合作,形成“部門點題”的政智對接機制;三是從“方法支撐”向融合創新轉變,構筑跨學科協同攻關機制有效路徑;四是從“戴帽子”向重實戰轉變,創新“脫穎而出”的項目組織方式,以創新和質量為導向,鼓勵科研人員潛心研究。
會上,各高校代表分享了在社科研究管理工作中的經驗和思考。
會議現場(本網記者吳楠/攝)
在有組織科研方面,多所高校分享了整合學科資源、組建跨學科研究團隊和平臺的做法。如揚州大學設立多所實體研究院,建設跨學科研究平臺,持續推進文科和理工農醫科跨界融合創新發展;南京林業大學組建了多個研究院,吸引工科和理科教師參與文科研究;江南大學以跨學科項目為牽引,打造學科群,強化多學科協同創新。
在優化科研管理服務機制方面,與會者建議,搭建江蘇省社科應用研究精品工程課題科研管理系統,將項目申報、立項、結項都在系統上進行;打造項目工作鏈條,提供申報書和結項報告模板,增強青年教師的榮譽感、參與感和獲得感;為青年教師提供交流和調研機會。
《江蘇省社科應用研究精品工程課題管理辦法》的修訂也是與學者討論的重點。與會者建議,調整課題比重,減少一般課題比重,增加重大項目,設立青年專項,加大對青年教師的資助力度;提高課題經費支持力度,增加立項不資助課題,加強與省規劃辦合作,提高申報質量和過程管理;注重成果應用導向,強化實證調研和數據支撐,建立人文社科產學研合作聯盟,確認智庫成果轉化的認定標準,建立成果轉化激勵機制和預警制度,提升社科成果轉化質效。此外,與學者還就科研誠信等進行深入討論。
會議由江蘇省社科聯主辦,南京大學出版社和揚州大學聯合承辦。